< 原创我是科学人我是科学人 6月29日,人民大会堂。 当辛育龄的名字响彻会场,他的女儿代替他,接过了那枚象征荣誉和肯定的“七一勋章”。 因为身体原因,如今已是百岁高龄的辛育龄并没有到达现场。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从他的简短介绍里窥见他为医学奉献的一生——从一个跟在白求恩身后、上前线救治伤员的小战士,到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这其中每一点“从0到1”的突破,背后都凝聚着辛育龄巨大的心血…… 留学归来,带起中国胸外科 如今,胸外科已经能算得上是我国十分成熟的临床学科之一。在肺癌的诊疗、胸部创伤的救治,以及肺移植等领域,已经能达到世界水平。 但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胸外科几乎就是一盘散沙——同一个病症,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步骤,整体学科内部也是“各自为政”,几乎没有一个统一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年,摆在辛育龄面前的,就是这样的场景。 辛育龄在苏联医科院论文答辩会上宣读论文 那个时候,辛育龄刚刚回国。在苏联留学期间,辛育龄师从著名胸外科专家、苏联科学院院士包古士,学习在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 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医院,工作环境简单、条件优厚;另一条是进入医院,各方面的待遇会差一点。辛育龄几乎没有犹豫,哪里可以救治更多的人,他就要到哪里去。 就这样,他主动向上级提出要求,被分配到了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正式组建胸外科。 辛育龄 但一个胸外科怎么够?想救治更多的病人,就得“全面开花”。于是,辛育龄刚到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就开始计划举办相应的培训班,把自己从国外学习到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人。 年,辛育龄的胸外科医师培训班正式开班,每期招收20名学员,1期1年。 从年到年,辛育龄共为我国培养出了多名胸外科技术骨干,并指导40医院建立起了医、教、研一体的胸外科科室。至此,中国胸外科的大框架,基本被他搭了起来。 中国第一例肺移植手术 辛育龄很早就跟进了肺移植研究,年,他做了国内第一例人体左全肺移植手术。 辛育龄在指导博士生的实验工作 肺移植手术有多难?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现在的情况。根据统计,我国年实施器官移植手术超过1.6万例,年超过1.9万例。而按照国家肺移植质控中心主任陈静瑜的说法:直到年,我国肺移植总量才有可能超过例。 而在20世纪,美国在年报道了第一例人体肺移植。可在之后的20年,世界上报道过的40余例手术,患者生存时间都没超过10个月。 可以说,在所有器官移植中,肺移植是最难、风险最大的一种。而包括辛育龄在内的各国医学专家,之所以跟肺移植硬刚,理由非常直接:当慢阻肺、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弥漫性支气管扩张等呼吸系统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病人呼吸困难,有的甚至24小时离不开氧气。想要活下去,只能换肺。 在实施人体肺移植之前,辛育龄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做了71次动物实验,异体移植肺最长能存活90天。 年发表的《人肺移植一例报告(摘要)》截图 没有太多病历可循,从前期的配型到手术中吻合的针距、包埋的方式,甚至要用几号缝合线这样的问题,都需要主刀医生一次又一次地仔细考量,稍有偏差,都会造成移植失败。而辛育龄团队为我国肺移植手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人肺移植一例报告(摘要)》中,辛育龄和他的同事们认真总结:本例为国内首次对人体肺移植进行探索。术后四天内肺功能良好,表明移植手术成功。但七天因排斥反应经治疗不可逆转,又将移植肺切除,患者存活。对人肺移植技术取得初步经验,肺的排斥反应是肺移植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尚待继续探索。 接待尼克松访华团参观手术 正如他所预见的,“排斥反应”的确是个大问题,甚至令国际肺移植技术整体停摆数年。而在国内,直到年以后,由于各项技术的改进,肺移植才终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如今,由辛育医院,更是迈进了世界8大肺移植中心行列。 “先要做好一名医生”,无论到何时,辛育龄都没有忘记这一点。 医院正式开院的第二年,他就坚持辞去院长职位,用他的话说,“组织上交给我的筹建任务已经完成了”,“更愿意专心做一名外科大夫”。 据他的同事回忆,这么多年来,辛育龄在做开胸手术的时候,一直有一个“仪式”:他会郑重地清洗手术手套,希望在触摸病人的肺部时,病人的不适感会更小一些。 辛育龄不止一次说过:“病人对我们是非常信任的,不然怎么会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这是何等的信任啊!”。而他无论在哪里、做什么,都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原标题:《艺高人胆大!全球换肺技术刚起步,他就敢操刀我国首例肺移植手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hsmo.com/jbzl/160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