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抗疫高校进行应急科研攻关

时间:2024/1/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1053053973129699&wfr=spider&for=pc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战胜这个恶魔,单凭勇气是不行的,必须科研先行,对病毒进行智取,找到其弱点,攻击其软肋,一招致命,否则不仅不会取得胜利,反而会被恶魔所伤。抗击新冠病毒,科研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极其紧迫。面对新的病毒,面对新的疫情,面对不可预知的风险,虽然不能说没有经验可供借鉴,但借鉴的毕竟是以前面对付别的病毒的经验。用这些对付别的病毒的经验来对付新的病毒,显然存在针对性的问题,是否有效,还得打上大大的问号,残酷的现实已经告诉了人们这一点。医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微都说,我们对这个新病毒的生物特性、致病机理、传播机制、易感人群等,了解得还非常肤浅。这说明了科研的极端重要性。从本号了解到的情况看,至今也没有找到引起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来自哪里,宿主是谁。中间宿主还未找到,也许还在继续向人类传染病毒,后果可想而知。这也体现了科研的重要性。通过科学的办法找到中间宿主,就可以快速消除病毒传播,是消除疫情的根本而又彻底的办法,就象当年消灭钉螺而消灭血吸虫病一样。抗击新的肺炎疫情,必须科研攻关与阻断病毒传播、救治病人齐头并进,从科学角度找到具有针对性的消除疫情的办法。湖北省科技厅率先启动了“新型肺炎应急科技攻关研究项目”,组成新型肺炎应急科研攻关研究专家组,围绕“快速检测技术产品研发”、“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临床诊治”、“抗病毒应急药物和疫苗”、“动物溯源研究”、“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等5个方面,组织省内在病毒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等领域实力较强的团队,进行应急研究,共同进行攻关。国家科技部迅速成立了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由14位专家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在国家层面紧急启动应急攻关。此项应急攻关,着重在病毒溯源、传播途径、动物模型建立、感染与致病机理、快速免疫学检测方法、基因组变异与进化、重症病人优化治疗方案、应急保护抗体研发、快速疫苗研发、中医药防治等10个方面展开,集中全国优势力量,进行联合研究,期待快速突破,为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提供科学、科技支撑。全国医学专家、病毒学家、临床医学专家以及其它相关方面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主动开展应急科研攻关。战斗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防疫人员、疾控人员,更是切身感受到科研攻关的迫切性,一边抗击疫情,一边从科学角度探索有效应对之策,而且好消息频传,有的已经应用到抗疫当中。在这支强大的科研队伍中,自然少不了高校的身影,因为许多高校特别是名牌高校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短短几天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几天时间里,中国作者在不同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其中,在世界顶级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8篇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2篇论文,在美国《Science》上发表了1篇论文,还有12篇论文发表在bioRxiv、medRxiv等生物学、临床研究领域的预印本(未经过同行评审)平台上。这些论文作者单位就包括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和香港大学等高校,体现出这些高校的研究水平、人才优势和学科特色。(1)年1月21日——1篇论文。中文核心期刊《生物信息学》发表了一篇论文《武汉病毒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讯作者是南开大学的高山教授团队。该文发现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存在大量的可变翻译,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该病毒变异快、多样性高的特点,为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提供了依据。(2)年1月24日——2篇论文。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线发表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研究的两篇原创研究论文。第一篇论文的通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的曹彬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肺病、呼吸系统感染、咳嗽、肺炎、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症等呼吸道疾病)。论文分析了年12月16日至年1月2日期间,在武汉市入院的首批41例确诊感染-nCoV的病例。研究发现,-nCoV感染患者与SARS有相似的临床症状,比如入院的所有患者均患有肺炎,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有发热(98%,40例),咳嗽(76%,31例)和疲劳(44%,18例),超过一半的患者还出现呼吸困难(55%,22例)。但是,-nCoV感染患者与SARS相比,也有一些重要区别,比如不存在上呼吸道症状(例如流涕、打喷嚏、喉咙疼痛)和肠道症状(例如腹泻,见于20-25%SARS患者)”。第二篇论文研究的主持医院的袁国勇教授(医学微生物学专家,香港大学讲座教授,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管,中国工程院院士)。该论文是首篇遗传分析研究。研究人员调查了因不明原因肺炎就诊的一个七口之家。其中,在最近去过武汉的5人中发现-nCoV,另一名并未同行的家庭成员也发现了同样的病毒,只有一个孩子未被感染。其母亲表示,在武汉停留的大部分时间内孩子都戴着外科口罩。重要的是,其中的一名孩子感染-nCoV但并未表现出临床症状,这提示病毒携带者可能在不知道自己被感染状态的情况下在社区内传播疾病。由于可能会出现无症状感染,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还依赖于隔离患者、尽早追踪和隔离接触者。(3)年1月29日——2篇论文。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线发表一篇论文,医院在1月1日至1月20日期间最早收治的99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有并发症的老年男性更易感染新型肺炎,这一群体的重症患者人数以及死亡率也更高。《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来自中国科研团队的论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第一通讯单位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作者包括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香港大学等十几个单位的专业人员。作者包括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副主任冯子健、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本恩(BenCowling)教授、本杰明·考林(BenjaminCowling)教授等。(4)年1月30日——2篇论文。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线发表2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新论文。第一篇论文作者为中国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武桂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施文芳等人。该论文通过对9名受到新冠肺炎感染的武汉病患的遗传基因分析,认为造成武汉暴发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首次具体得出“新型冠状病毒宿主源头与舟山蝙蝠最为接近”这一结论。该文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是浙江舟山蝙蝠所衍生出来的,并通过在华南海鲜市场出售的一种目前未知野生动物,再传播给人类。第二篇论文的作医院张丽等人。医院在1月1日至1月20日期间最早收治的99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的数据,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早期特征。临床发现,有并发症的老年男性更易感染新型肺炎,这一群体的重症患者人数以及死亡率也更高。该文中的一项数据提到,与华南海鲜市场有接触史的病例占比进一步下降。在首批41名患者的数据中,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的病例占比为66%,而在这次的99名病例中,仅49名患者接触过华南海鲜市场,占比不到一半,其中47名患者有长期暴露史,多数为市场的销售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柳叶刀》这两篇论文,不但对新冠肺炎病毒源头、传染途径以及易感者等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数据解析,也综合当时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及科学研究,对“封城”等防控手段进行了更好的解释,对新冠肺炎防疫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对于高校科研人员在此次应对抗击新型肺炎疫情中的科研攻关,你有什么看法?(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文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hsmo.com/jbwh/15574.html
------分隔线----------------------------